世界各国珍贵的传统工艺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象征。无论过去、现在,还是将来,世界传统工艺产业,都是形成地域生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中国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、技艺高超、门类齐全、品种丰富。这些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,又是日常生活用品,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。
文化和旅游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,制定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)。
该目录重点选取了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,传承人群较多,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,并适当向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疆地区、贫困地区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,扩大就业的项目倾斜。
让我们来看看南京是哪三项入选
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
在古代丝织物中,“锦”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。南京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,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。
一千五百多年前,史籍即有关于南京丝织品的文字记载,但无实物流传。东晋末年,南京有了专门生产织锦的机构——斗场锦署。北宋南迁后,南京成为中国的丝织中心。
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、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,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。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、工艺水平高,老艺人有“一抡、二揿、三抄、四会、五提、六捧、七拽、八掏、九撒”的拽花字诀,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、手甩梭管、嘴念口诀、脑中配色、眼观六路、全身配合。
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、库锦、库缎和妆花四大类,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,惟妆花的“挖花盘织”、“逐花异色”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。
金银细工制作技艺
早在商代,人们就已掌握了黄金的冶铸技术,并利用黄金富具延展性的特点,锻打成金片、金叶、金箔等。
到明代,我国金银器制作技艺形成了南派和北派。一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派花丝金细工技艺,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域为代表的南派实錾花技艺。
南京的金银细工工艺始于六朝,精于唐宋,成熟于明清,兴于民国,创新发展于当代。
清嘉庆年间,在浙江宁波诞生了以“宝庆”为字号的金银制品作坊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它移址江宁(南京)。民国时期南京宝庆银楼声誉鹊起,其在技艺上继承了江南金银制品特色,糅合了北派技艺特点且原料熔炼提炼技艺超群,提炼的金银纯度高达99%以上。在艺术造型上富有时代特征。
南京金箔锻制技艺
人类用金箔的历史,与用黄金同步,据传已有7000年。相传东晋葛仙翁(葛洪)为金箔锻制的始祖。
南京金箔经过十二道工序锤炼而成,至今仍保留了传统的冶炼、打制等工序。民间流传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。经科学测算,943张金箔只有一毫米厚,一万张金箔仅重178.125克。
南京金箔贴金工艺装点了古代的宫殿、庙宇、亭台楼阁,当今中国所有的寺庙几乎都有南京金箔在那里闪光,在很多世界名建筑物上也展现了南京金箔的辉煌。